部门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后勤管理处    点击次数:
冬季由于气候干燥,容易发生多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就是其中的一种。近期,我省一些高校就发现了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为了防止该病在我院的发生和流行,现将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希望大家认真组织学习,防患于未然。
一、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黑线脊鼠、褐家鼠,除鼠类外,我国还查出30种以上的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
二、传播途径
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
四、疾病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五、疾病预防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毒鼠、捕鼠多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以免鼠类窝藏。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床铺;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六、疫苗应用
与病人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以及与鼠类有接触可能性的人员,应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病最有效的方法,现在是该病的高发季节暂缓接种疫苗,明年春天请师生积极接种疫苗。
咸阳师范学院校医院
渭城区师院社区卫生服务站
2018年11月26日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陕 ICP 备 05001587 号 建议使用 IE6.0 1024x800 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