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院系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我院博士学术沙龙启动

发布时间:2022-03-25    浏览次数:    来源:咸阳师范学院

  近日,我院教师博士学术沙龙计划启动。3月23日下午,学院副院长史元辉教授作为文学组博士沙龙的首位分享人,通过腾讯会议客户端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在比较中觅新知”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组博士学术沙龙组织人宫昀博士主持。

  本次分享共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史老师讲述了他的专著《中西文化比较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的框架思路,该书对西方与中国文化按照六个历史分期进行相应的比较,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希腊与先秦、罗马与秦汉、西方中世纪与魏晋南北朝、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隋唐、启蒙运动与两宋、西方现代化与元明清、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史老师介绍,该书的第一章结论部分认为,希腊文化崇尚勇武,先秦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希腊文化伦理意识淡漠,先秦文化伦理意识成熟,希腊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先秦文化崇尚宗族主义,希腊文化重民主,先秦文化重民本,希腊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浓厚,先秦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淡漠,希腊文化重形而上学思维,先秦文化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在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史老师介绍了霍布斯与荀子“性恶论”的相似,康德的“自由意志”与孟子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观念的关联性,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儒家的“天下大同”观念的相通性,指出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文化很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在第三部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史老师从英国与中国文学的发端讲起,指出史诗《贝奥武夫》和《诗经》中体现的英雄情结与人文倾向,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学的“禅”“道”“淡远”“妙悟”精神的基础上,引出英美文学推崇的理性精神,以及英美文学面对现代性问题所表现的绝望和颓废态度。讲座的最后,史老师还和大家交流分享了他在博士研究期间,化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审视英美文学,尝试为西方现代性问题寻找出路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史老师的这次线上讲座,是我院教师博士学术沙龙启动后的第一次分享。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陕 ICP 备 05001587 号 建议使用 IE6.0 1024x800 以上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