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音乐学院毕业汇报演出系列活动落下帷幕
2014年6月24日晚,伴随着“花儿绽放”——舞蹈专业毕业生专场汇报演出的精彩压轴,音乐学院2014届毕业生“回报师恩”系列汇报演出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连续13场的汇报演出中,毕业生情系母校,铭记师恩,回眸大学生活,畅想美好未来,营造了毕业季专业展示与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
一年一度的音乐学院毕业演出系列活动,得到了教务处、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24日晚的演出中,2010级舞蹈班40余名毕业生精彩亮相,先后表演了《红蓝军》、《天黑请闭眼》、《老爸》、《一把酸枣》、《草原节奏》、《我们的时光》等题材丰富、意蕴深厚的舞蹈。晚会穿插播放了师生互动和毕业生日常生活、训练的情境短片,舞蹈班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刻苦训练、激情壮美的整体形象再次打动了在场师生。在泪水与欢笑之间,同学们用群舞《扎西德勒》青春作答,为四年的大学生活画上了美丽的句点,也将整场晚会掀向了高潮。
校领导王国良、马智勇、舒世昌,党委宣传部部长吕广利、人事处处长毛龙灿、团委书记计谋远出席晚会,并与舞蹈专业师生亲切合影留念。
我校音乐学院2015届舞蹈专业毕业生“回报师恩”汇报演出精彩亮相
2015年6月20日,青春绽放,美丽尽在此刻;为你而舞,师恩永铭心间。6月18日晚,音乐学院2015届毕业生“回报师恩”汇报演出系列活动之舞蹈专场在艺术楼演播厅精彩亮相。40余位毕业生以一场精彩曼妙的舞蹈表演表达对母校、恩师、同学的依依深情,也将本届毕业生汇报演出活动推向了高潮。校党委书记刘彬,副校长马智勇、舒世昌观看了演出。
舞蹈汇报演出历来是音乐学院毕业演出季的重头戏,也是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当晚,艺术楼演播厅内人潮涌动。19:30,在雄浑壮阔的舞蹈《吼秦腔》中,毕业生们登台亮相,以一个个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象,展示自己的舞蹈素养。毕业生先后表演了《点绛唇》、《传家宝》、《古扎丽古丽》等十六个各具特色的节目,涵盖了独舞、双人群、三人舞、群舞等表演形式,不同题材、风格的表演把现场观众先后带入到古典舞、西方芭蕾、民族舞的意境中。整场晚会编排丰富、表演投入,体现了本届舞蹈毕业生的扎实功底和真挚情怀。晚会的最后,全体编导老师登台,祝福学子们开启人生新的航程,温馨的一幕让在场观众感动不已。在鲜花和掌声中,校领导应邀登台,与音乐学院师生们合影留念。
音乐学院毕业生“回报师恩”汇报演出活动已坚持开展多年,是我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本届演出活动从6月9日开始,至6月19日结束,包含钢琴、声乐、舞蹈等7场演出。
2015届毕业生创作的微电影《梦想家》顺利首映
2015年6月16日,近日,由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团委、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校园微电影《梦想家》首映仪式顺利举行。
微电影《梦想家》是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李言导演、编剧的校园励志电影。电影拍摄制作历时40天。
首映式在播放精彩的电影预告片后正式开始。主持人首先对电影主演进行了访谈,让观众们大致了解电影的拍摄背景及故事梗概。随后,播放电影正片及拍摄纪录片。影片播放结束后,主持人邀请电影幕后工作人员登台,与观众分享电影拍摄幕后的精彩故事。电影主创团队还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微电影拍摄的提问。
观众互动环节结束后,导演李言感谢学校各级领导及师生对微电影《梦想家》的关注与支持,并表达了自己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母校真挚的热爱之情。
最后,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徐文强对首映活动作了点评。他肯定了微电影《梦想家》中所展现的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并鼓励广大同学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徐部长希望同学们能够创作更多优秀的校园微电影作品。
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巧玲、院长梁安和、党总支副书记朱立选,党委宣传部同志,有关院(系)师生共400多人参加首映式。
2005届物理学专业本科2班校友重返母校纪念毕业十周年
2015年7月14日,近日,2005届物理学本科2班近30名校友重返母校,举办纪念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应邀出席,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政领导、部分教师应邀参加聚会。
聚会上,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辉致欢迎词。党总支书记刘志彬、张辉院长给每位校友赠送了咸阳师院手绘明信片。
校友们感谢为此次聚会专程赶来的领导、老师,感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热情接待和细心安排。各位校友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目前,大家大多处于事业发展期,有自主创业的、有在教学一线的,有搞科学研究的……。校友们感谢母校的悉心培养,回忆了师生情,对母校送上了祝福与希冀。他们表示,无论身在何职、身居何处,在母校学习实践获得的坚实基础对事业发展、个人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内心深处永远怀有对母校、学院和老师诚挚的感谢之情。校友们还为母校送上了礼物。
李副书记代表学校作了讲话。他对各位校友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示欣慰与祝贺。他叮嘱同学们在忙于事业成功的同时不要疏于家庭亲情、子女教育,鼓励大家铭记“厚德博学”校训,踏实工作,不断创新,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