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战荣,彬县小章镇新兴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母亲初小没有读完,父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但这并不影响他带着父母的殷切期盼和自己的美好愿望,一路拼搏,尽管历经坎坷,但还是从一个现在仍不富裕的乡下小村子走到了北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夙愿。
哈战荣自小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兴小学读书期间,他就非常勤奋刻苦,加之反应快,爱思考,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上第一。1984年小升初时,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彬县中学重点初中班二班(彬县中学初中班在1986年撤销)。初中三年期间,受班主任梁养民老师的教诲与引导,中考时,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当时的彬县中学重点班高一(三)班。高一、高二时期,班主任是纪律要求严格、上课风趣幽默、责任心极强的杜志正老师,高三时是性格豪爽、知识渊博、对学生很关心的姚月时老师。在两位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哈战荣在高中时的成绩由初上高中时的班级中游扶摇直上,高考时上升到前几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哈战荣在高考时出现失误,以压省招线的成绩,被咸阳师专(现在的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录取,与自己理想的一本院校和专业擦肩而过。
面对高考的结果,哈战荣一直心有不甘。在期望能再有机会参加一次高考,以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的想法走不通的情况下,他将实现自己愿望的路子锁定在考研上。他在学风浓郁、教风严厉的咸阳师专读书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勤奋到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地步。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同时为将来能考取研究生做准备,老师和同学们都默默支持和鼓励他。当时地理专业没有开设外语课程,他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坚持自学;在当时没有网络及其他途径,考研的信息只有在报名时的十天时间里,到有招生资质的高校研招办查询,他就在这期间去同在咸阳的西北轻工业学院(现搬迁到西安北郊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研招办,查询全国各省、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了解大专起点考研的资格,自己所学专业能报考的高校等信息。
1990年7月,哈战荣从咸阳师专顺利毕业,离开了亲爱的母校和老师,来到分配的炭店中学任教。初到炭店中学,因为专业课教师少,哈战荣代初二物理、初一政治共六个班的课程。后来,相继代过地理、生物、劳动、体育等课程,同时兼任学校团总支书记。在他的努力呼吁奔走和时任校长王德志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炭店中学团委成立(原为隶属于炭店乡团委的炭店中学团总支),为学校学生工作和团工作的开展创设了条件。这期间,哈战荣工作认真细致,教学方法得当,所代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在学校和县教育系统排名中居前列,曾经还拿过全县统考第一的好成绩。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哈战荣仍没有放弃考研计划。考虑到有所学专业的基础,他将报考的专业确定为旅游地理。由于旅游地理要考高数和英语,他便开始自学高数,也将以前的英语教材更换为更适合自学的《新英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6册)。由于教学任务紧不能耽搁,加之学习时间有限,最后他放弃了自学高数,将报考的学校限定在不考高数的辽宁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1995年初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地理专业,尽管初试成绩没有过国家线,但是考试成绩还是让他很受鼓舞。第一年因为福建师范大学要考高数,改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地理专业,当年成绩不错,总分329,超国家线5分,但是因为外语只考了45分,低于单科线4分而败北。随后,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复习备考。放暑假他一般不回家,就在学校复习备考;在秋季晚饭后没有晚自习辅导的日子,他就去炭店中学附近的沟边看书;冬天天冷的时候,为了不受来房间聊天的同事的打扰,他一般会关掉电灯,打开当时流行的双卡收录机的旋转彩灯,在一明一灭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学习,导致眼睛视力下降,没考上研究生先戴上了眼镜。
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期间尽管有过多次的灰心和丧气、苦闷与彷徨,但是哈战荣仍然没有放弃考研的目标和梦想。1999年,听同事郭乾荣老师说,延安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招收研究生,他几经思量,以及经郭乾荣老师与延安大学有关老师的沟通,他决定改换专业,报考延安大学。由于中共党史属于文科,他以前的地理专业属于理科;延安大学招生的起点是本科,而他是专科。不管是专业,还是学历,都与招生的要求相去甚远,延安大学的招生老师很不看好他这样的考生。经过多半年的备考,哈战荣是换专业之后的第一次、也是第五次走进了考研考场。这一次,他状态很好,发挥超常,过了初试、复试和体检等几关,终于如愿考上了他为之努力了长达八年的研究生。
谈起这一段考研的历程,哈战荣百感交集,也是感慨万千。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有过多少次想放弃,面对了多少次内心的煎熬与折磨,只有他自己清楚,用言语真的难以说清楚。说起炭店中学、炭店乡各个小学的老师,炭店的亲朋好友,以及自己带过的学生,哈战荣如数家珍,每一个人他都倍感亲切,也心存感激,因为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过自己,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回报过他们。
他说,大多数人尽管后来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过,但是他都将这些人装在了自己的心里,他们的模样依然清晰、具体,有机会了,他一定要回去看看他们。
2000年9月,哈战荣离别炭店到延安大学读研,实现了第一次由教师到学生的角色转换。当时他们这个专业共有七个人,其中三个是本专业,而他是地理专业的;另外三个是英语本科毕业的,而他的英语是自学的。不管是英语,还是专业基础,他都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最差的一个学生。在上专业课的时候,他因为专业基础差,还闹过大红脸。但他认为,自己靠自学都能考上研究生,现在有老师授课、导师指导,还能有什么越不过去的坎?他又发挥勤奋、刻苦,不耻下问的精神,认真学习,并积极撰写论文。经过努力,读研三年,哈战荣在《延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7篇,其中一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复印,这是一般的高校教师都难以达到的程度。哈战荣因为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硕士毕业时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学位论文也被评为优秀,成了全班7名同学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初读硕士时,哈战荣给自己定下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毕业时一定要考取博士。研二时,哈战荣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士,可以说这是在探路。研三第二学期,研究生一般都面临考博、撰写学位论文和找工作三重压力,哈战荣也不例外。暑假期间,他已经基本上写好了学位论文,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工作和考博。2002年硕士找工作已经有不少难度,这一年最后一学期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找工作了,对考博准备得不是很充分,而下个学期开学不久就到考试时间了,他又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三校的博士。为了静心复习考博,2002年寒假,他第一次没有回家过春节,独自留在延安,住在宿舍里系统复习,吃饭也是用小小的电磁炉煮挂面,缺油少菜,过了一个没有一点年味的春节。2003年春季,对全国人民来说是经受非典考验的一个春季,对哈战荣来说,也是经受三校博士考试考验的一个春季。他经常说,像他这样的没有条件、没有信息、没有多少辅导资料的人来说,参加一次考研或者考博,就是对人身心的一次摧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都捱过来了。这次考博,他最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录取。
毕业离开延安大学之前,哈战荣将他考博的经历与心路历程写成了一篇纪实散文《汗水,打湿了漫漫考博路》,在他离开延安大学之后,被一个文学社团的刊物发表,在延安大学师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到北京的与他熟识的延大老师或学生,都会向他谈起该文章,也都很佩服他的毅力,他只是呵呵一笑说,“过去的年景都是好年景!”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的日子,是单一的,但也是充实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活动一般都是为本科生设计的,与硕士、博士关系不大。这样的安排,也有利于博士生静心读书做学问。在读博士期间,哈战荣除在民办院校兼职赚取生活费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读书、写论文。到毕业时,他先后在《宁夏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理论与改革》《甘肃理论学刊》《党史资料》《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党史纵览》《党史博览》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范止安奖学金”获得者。2006年7月哈战荣博士毕业了,他来到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
在中央财经大学期间,哈战荣于2009年11月被评为副教授,主讲本科生《概论》和全校硕士生、博士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研究》等。2010年,哈战荣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并于当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哈战荣进入学院博士生副导师团队,协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导指导博士生学习研究;2013年7月,任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协助院长,召集学院的科研骨干,集体论证,发挥团队优势,成功申报北京市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各1项,成功申报“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每年获北京市教工委支持经费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现在,他又协助院长,组织大家在申报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即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取得巨大成效,学院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影响在不断扩大。在北京高校中,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综合实力位居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家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后,排名第五。
哈战荣在尽心尽力做好学院工作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到中央财经大学工作之后,哈战荣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其中2011年连载于中央办公厅机关刊物《秘书工作》第2、3期的《一波三折的“七大”筹备工作》一文,由于谈到了中央办公厅在延安时期的一些史实,文章被中办有关负责同志看到后,于2011年7月,邀请他就中办在延安的历史进行了专门座谈。随后,此文又被2011年第1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而且标题上了本期封面。此文发表、被大量转载以后,扩大了其社会影响,获得党史研究工作者和对中共党史感兴趣人士的好评。后来,又应读者的要求和一些专业期刊编辑的青睐,专业杂志《武汉文史资料》分两期,以《一波三折的中共“七大”筹备工作》和《中共七大文献在国统区传播》为题,分别于2012年第5期和第11期予以全文转发。
到目前为止,哈战荣出版学术专著《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1部,通俗读物《民国政府五院院长》1部,《共和国人物档案》丛书中的《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哲学社会科学部)》1本,合著《比较视阈中的中国经验》、《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重要会议概要》《延安学研究(第三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全面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研究》《科学发展观学习要义》《理论创新50例: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等10余部。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参与国社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等。
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哈战荣利用假期时间,多次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9日—15日,用一周的时间,赴越南河内、海防、下龙湾等地考察越南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和越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2013年8月12日-26日,用半个月时间赴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约克、牛津、剑桥、爱丁堡、苏格兰、阿伯丁等地考察,分别在东英吉利大学、阿伯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对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了访问。
在高手云集、名家汇聚的北京,哈战荣感觉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仅是沧海之一粟,与学术大家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有许多知识需要自己去学,有很多工作还要自己去做。愿哈战荣能再一次拿出当年考研、考博的拼劲,先付出、后收获,助力他的事业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最大限度地服务学校和社会。
有梦想的人,一直在路上!

校友简介:
哈战荣,博士(党史专业),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地理专业,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