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院人】一腔热血育英才,情牵母校话感恩
走进咸阳高新一中,记者便被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所吸引,倍感亲切,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所学校有40多位教师是我校校友,而且该校的校长兼书记为我校88级校友——于建营。作为一位教育行业的先行者,于建营校长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让我们一起去感知他的教育梦。
科学管理理念先行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于校长便是这样一个好校长,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管理中,他都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自1991年从我校数学系毕业后,于建营就被分配到咸阳高新一中任职,从一名普通数学老师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现在他成为咸阳高新一中的校长、书记,在秦都区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跨越推行“一长执二校”的新政策下,同时兼任渭滨中学的校长。一路走来,有辛苦,有挑战,但更多的是付出后的收获。
2012年,他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成绩竞聘到咸阳高新一中校长这个职位上后他开拓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先进理念,挖掘学校文化,确立了由特色发展实现品牌教育的目标,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中的优秀文化,有的放失地植入学校管理中。在全校建立起了五大中心,即教师发展中心、学生生涯教育指导中心、教学科研管理中心、教育教学评价中心、后勤安全保障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每个领导干部承包一个年级组,配合年级组长工作,帮助解决年级组内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坚持目视化、定置化,过程量化跟踪等管理。每个班的外墙上都有学生张贴自己阶段学习目标的展板,每个楼层都有年级组进行量化考评的评比栏,教室里用各种清扫工具的摆放都有统一标准。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道德引领、制度约束、科学施教,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他这种教育管理理念下,学校高考成绩不断创出新高。去年他又尝试着生涯教育和走班制教学模式,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于校长常说:“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现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近年来,咸阳高新一中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文化建设吸引了省内外近百个教育团体和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咸阳高新一中也多次荣获陕西省、咸阳市各类荣誉。而他兼任校长的渭滨中学的管理也正在规范化,校园的面貌亦大有改观。他本人也成为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区建设指导专家团成员,陕西省教育大篷车指导专家、咸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秦都区教育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等,这些荣誉见证了于校长对工作的热忱,凝结着他对教育的追求。
示范引领以身作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于建营校长也深深地懂得教师的责任首先是教好书,专业不能丢,专业能力过硬才能为全体老师树立榜样。2014年他参加了陕西省教学能手比赛,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但是他依然精心地准备,做好每一个环节。从区上,到市上,再到省上,他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的殊荣,为自己的教学生涯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于校长又荣获“陕西省特级教师”称号,成为咸阳高新一中建校五十多年来第一个省级特级教师。于建营校长以他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他不断积极进取的榜样力量激励、引领着该校的老师们一起进步,目前咸阳高新一中已有15名省级教学能手,2个省教学能手工作站。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于校长探索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五三三”高效课堂学习模式,即学生课堂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重点展示、当堂检测的学习五环节。加之教师的目标引领、问题切入、合作探究、适时点拨、训练反馈,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快乐学习,教学效果显著,多年来他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中考成绩名列市区前列。于校长在坚持搞好数学教学教研的同时,还及时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总结撰写成论文,将这些得到认可的知识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先后撰写了《教学方式变革中的教师信息转变的研究》《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究》等论文多篇,组织编写《高效课堂一百问》、《优秀导学案》等教学成果集十九本。他的论文《怎样阅读数学》《有效教学管理初探》获陕西省教育学会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此外,由他组织研修的“‘五三三’高效课堂学习模式”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看到这么多耀眼的成果,你就会明白,在这条道路上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感恩母校悠悠情深
从毕业到现在,于校长曾多次回母校看望老师,为学弟学妹们作讲座,还受邀为咸阳市校长培训班学员培训,每一次回来他都有不同的感受。“母校在变,变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在升本以后,无论是师资力量、校园环境还是各项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谈及于此,于校长脸上洋溢着一股喜悦之情。
提起母校,于校长满是回忆。“我们当时的任课老师有邵子逊、任耀文、杜兴朝等,他们每个人都很认真负责,对工作十分敬业。”说到这里,他脸上显出凝重的神情,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那个教高等数学的于化平老师,他的睿智和严格给他树立了榜样,让他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对待职业,不应抱怨,而应善待、敬畏、呵护。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国家,对于母校,于校长所说得更多的是感恩。于校长上大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上学不用交学费,因为是师范院校,伙食费也有补贴,毕业之后还给分配工作。当时的好政策,让农村孩子不仅上了大学学习了知识,而且留在城里工作,可以说彻底改变了命运。而母校给了知识,给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平台,所以,要怀有感恩之情。这么多年来,于校长一直心系母校,每年都会让母校的实习生到咸阳高新一中实习,为实习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岗位、好的教学环境、优秀的指导老师。
采访即将结束,于校长也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之情,并勉励学弟学妹们,要抓住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多去了解当下新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理念,真正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后备人选,日后争取能为祖国培育出更优秀的人才。于校长的话在记者的脑海里久久徘徊,也希望所有学子都能铭记于校长的话,对明天有希望,对未来有计划。
走出咸阳高新一中,美丽的云彩染红了天际。我们祝愿于建营校长和咸阳高新一中有着更美好的未来,也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从他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励志进取,不懈前行,谱写出美丽的人生篇章,为学校的未来增加更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