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文物与博物馆学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为提高文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地域优势,促进高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资源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彰显专业特色。本学期先后邀请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地方行业导师参与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概论》等课堂教学中,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行业导师谢高文,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咸阳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兼职导师。谢高文老师以“咸阳十六国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为中心,从时代背景,考古发现,研究现状,墓葬排列,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方面对咸阳十六国墓葬进行了讲述,谢所长生动幽默的上课方式,再配以考古现场老的照片,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谢所长用他专业的知识、长久的田野考古经验和民间故事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田野考古的兴趣。其中对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砖志文字背后含义的研究,由小见大的展现了一项考古发现的产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最后谢所长提出考古学旨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作为考古学的新生力量,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踏实地学习考古基础知识,将来对考古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行业导师杨景龙,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全国技术能手,获2023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壁画彩塑文物 “一等奖”,咸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壁画保护工作。杨景龙副研究员从中西方的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形成和发展史、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念与原则、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规范与流程几个部分讲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并结合近年来做的壁画保护与修复的应用案例。杨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得课程内容生动有趣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他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介绍,帮助同学们了解了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挑战。同时,他还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得同学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行业导师赵旭阳,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陕西省考古学会理事,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咸阳市“三五人才”。赵旭阳老师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咸阳塔尔坡秦墓金泡饰”为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大多数是陕西人,那就是秦人,请问秦人的来源是哪里?”在同学们的积极回答中,赵副所长揭示答案,并且送上小礼物。提问结束后,赵副所长从秦古都咸阳考古概述、秦墓金泡饰的发现与研究,从点到面的秦墓的金泡饰工艺研究扩展到中国早期的黄金工艺,最终扩展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小见大、从点到面,从文献到实践,最终回到文献当中。赵副所长儒雅的气质,专业的背景知识,将秦墓金泡饰的研究上升到文化交流层面。课中,肖健一教授与赵副所长积极沟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令在场的学生收获满满。最后赵副所长提出了希望他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可以成为陕西考古的一份子。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昆桦,是与我校合作发掘的双泉村考古发掘工地的现场负责人,李昆桦老师围绕双泉村棚户区改造项目考古新发现,分两个方面展开讲述:一是考古发掘各时期的墓葬;二是总结与收获。她按照时间顺序,从战国晚期、秦朝一直到明清时期,从墓葬形制,葬式、出土器物、墓葬规模等方面总结了各时期特点。课堂上,李老师介绍了考古现场对于器物功能和残留物分析的工程,从最初的猜测到翻阅文献,一步一步的探索,最终才给大家呈现出这么完整的考古报告。同时,她也希望同学们可以经常参观考古工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考古的魅力。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学习的方向,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做好一个新时代考古新生力量的信心。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行业导师授课活动拓展了我们专业学习的视角,激发了我们的专业自信和专业学习的动力。希望在未来有更多与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此次“行业导师进课堂”活动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对推动专业教学创新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行业专家融入课程教学,使课堂与行业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素质高、技能精、实践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