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莅临指导我院文物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论证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23
浏览: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求,6月20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在厚德楼7楼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707室召开“新时代文物硕士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文物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修订导师组论证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教授受邀出席并作指导。
会议前,学校党委书记王长顺会见了刘庆柱教授,认真听取了刘庆柱教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刘庆柱教授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表示感谢。

会议伊始,历史文化学院王永飞院长系统介绍了2025版培养方案修订的背景与前期工作。他强调,本次修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文物学科前沿动态与行业实践需求,着力构建“学术型+应用型”双轨培养模式,旨在为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后,名誉院长刘庆柱教授发表讲话。作为考古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结合自身数十年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从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三个维度提出关键指导。他指出,文物硕士教育需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强化“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的复合能力培养;要注重发挥我校“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的区位优势,深挖周秦汉唐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同时,需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使命担当。

研究生秘书魏唯一老师代表培养方案修订组作详细汇报,重点阐述了课程体系设置(含核心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实践实训课)、实践教学环节(如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项目、博物馆实习)及考核评价机制的设计思路,并针对当前文物领域“数字化”“科技化”转型趋势,提出增设“文物数字技术”等前沿课程的设想。
在质询与建议环节,导师组成员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行业经验,围绕“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平衡”“跨学科师资整合”“校企(文博机构)协同机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导师组强调:“文物硕士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推动‘课堂即田野、作业即项目’,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考古现场一线实践,真正培养‘上手能战、开口能讲、提笔能写’的复合型人才。”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田虎副处长则从学校学科整体布局出发,建议进一步强化培养方案的系统性、特色性与可持续性,确保我校硕士研究生陪养起好步,开好头。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是历史文化学院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专业文物硕士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